著名醫院管理專家,無錫二院易利華教授指出,中國城市二級醫院的生存困境,應當引起各級政府與衛生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否則,再過5-10年,中國城市二級醫院可能不復存在。
最近,健康報與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舉辦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全國城市醫院管理創新峰會。會上,著名醫院管理專家,無錫二院易利華教授指出,中國城市二級醫院的生存困境,應當引起各級政府與衛生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否則,再過5-10年,中國城市二級醫院可能不復存在。
這到底是危言聳聽還是真的有可能?作為曾經重要的城市二級醫院面臨幾多生存困境,未來又將向何處去?筆者在此就和大家分析分析。
再過5-10年,城市二級醫院或不復存
是真的嗎?
大家也許已經注意到了,2017年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除了名稱由前幾年的“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變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外,一個更引人注目的是,發布的時間提前了很多。2016年的公報是次年的8月18日發布,而2017年的則是次年的6月12日。這一變化預示著新組建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職能的變化并更加注重效率。
從統計數據看,還有一個大趨勢在繼續堅持。那就是公立醫院總數繼續在減少。統計顯示,醫院總數盡管與上年相比,增加1916個,但實際情況是公立醫院由16年的12708個減少到12297個,減少了411個,而民營醫院由16432個增加到18759個,增加了2327個。而減少的這部分公立醫院主要是城市二級醫院。
如果城市二級醫院再不尋求“突圍之路”,照此繼續下去,也許再過5-10年,完全可能不復存在,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城市二級醫院面臨四大生存困境
城市二級醫院,主要包括政府辦的“區人民醫院”,企業辦醫院,甚至還包括一些科研院所自辦醫院。企業辦醫院,國家已經下達最后“通牒”,今年年底前必須全部和企業斷絕關系。而占主導地位的政府辦醫院,也越來越失去了往日的風采,目前面臨諸多生存困境。
一是地理位置很尷尬。雖然身居鬧市,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比,仍屬于距離老百姓比較遠的那一個醫療衛生服務機構。
二是功能定位很尷尬。與社區醫院比,它沒有“簽約服務”等可以走近(進)老百姓家里面的貼心服務。也缺乏諸如此類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支持,因此,如果不轉型,必將成為雞肋。
三是服務能力很尷尬。與周邊星羅棋布的大三甲醫院相比,城市二級醫院技術服務能力得不到群眾的肯定和認可。
四是運營體制很尷尬。與經營管理比較自由的民營醫院比,缺乏靈活的體制機制。因此,不說吸引優秀的人才了,留住都難。
面對上述局面,本來該管的政府,也無心對城市二級醫院更多投入,很多醫院處在半死不活的地步,其日子也過得并不好。
城市二級醫院,未來將向何處去?
一、主動轉型其他醫療機構。
轉向哪里?筆者認為,一是根據醫院特點與底子厚薄,揚長避短,突出特色,轉為專科醫院;二是按照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城市二級醫院主要接收三級醫院轉診的急性病恢復期患者、術后恢復期患者及危重癥穩定期患者”的要求,轉向康復醫院或康復醫療中心;三是轉向新型醫療機構,這些機構包括: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寧療護中心、護理中心、消毒供應中心、健康體檢中心等。
二、積極面對洶涌而來的人口老齡化,轉型醫養結合機構。
2017年2月28日,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國發〔2017〕13號)印發。“通知”指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也是我國老齡事業改革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的重要戰略窗口期。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齡老年人將增加到2900萬人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老年撫養比將提高到28%左右;用于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支出將持續增長;農村實際居住人口老齡化程度可能進一步加深,養老嚴峻形勢。城鄉、區域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不均衡問題突出;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足,質量效益不高,人才隊伍短缺,養老事業短板明顯。
這一嚴峻形勢和明顯短板正是城市二級醫院轉型的大好時機。黨中央已經認識到這一嚴峻形勢,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城市二級醫院完全可以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在政府政策多重利好支持和社會資本迫不及待投入的情況下,實現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