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嚴格掌握灌腸的禁忌癥
除急腹癥、消化道出血等灌腸禁忌癥外,還有盆腔、腹腔接受過放療,有慢性放射性小腸、結腸炎存在者,也應視為灌腸禁忌癥。還有直腸癌保肛手術后近期內應禁忌灌腸。腸吻合術后,經早期局部或靜脈化療者,灌腸亦應慎用。
2.選擇合適的肛管,充分潤滑肛管
肛管質量與腸壁損傷有較大關系。質地較硬的肛管雖然不容易隨腸腔走向而改變方向,但更容易損傷腸壁。目前臨床中肛管質地為硅膠成分 ,操作前使用潤滑劑充分潤滑軟管,便于順利插管。
3.掌握灌腸軟管進入肛腸的距離
肛管插入過淺或過深均會影響治療效果。教科書里指出不保留灌腸的肛管插入深度為7~10cm,常規傳統保留灌腸肛管插入深度為10~15cm,如無法正確判斷深度,可以選擇使用有刻度的軟管,更有利護士精確記錄并且保證進入深度。
看似一個簡單的護理操作,一不小心就可能讓病人因此“活受罪”,所以說,熟練掌握每項護理操作是護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醫路”漫漫,其修遠兮!
操作是一方面,灌腸器的選用也一樣關鍵,平之創灌腸器的導流管具有以下特點:
長度:導流管做工精細圓滑,軟度適中,管長約23CM,可使藥液可到達直腸
中下段,藥液不易外溢而安全地保留在腸腔內,有利于藥液較大面積、較長
時間地接觸糞便,使糞便達到充分軟化,從而更容易排出。
刻度:導流管外壁標有相應的刻度(1-20cm),護士可根據不同的臨床需求選擇插管的深度,尤其是針對兒童灌腸,更好的掌握插管的深度,更安全規范
雙開口:導流管頂端開口采用上下錯位側開口,可避免異物的正面堵塞,而兩側的
開口更利于液體的分流擠出,同時可使灌腸液刺激腸道壁,加快腸蠕動,加快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