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體藥店老板勸告后來人,資金有限就別再開藥店了,干不過連鎖;
連鎖藥店老板忙著全國開新店,畢竟搶占市場是第一勝出因素,不管會不會出現“水土不服” .......
2018年藥店不好做了是現實,管控趨嚴,成本上升,可謂“內憂外患”,怎么辦呢?
答案來了!數千家藥店已經開診所,一邊賣藥,一邊接入診療。
據媒體報道,近日平安集團旗下負責診所業務運營的子公司平安萬家醫療(以下簡稱“平安萬家”)與山西仁和、怡康、惠仁堂、漱玉平民、老百姓、好藥師、九洲等多家國內連鎖藥店簽署“快診合作協議”。
并且,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簽約的連鎖藥店總數將突破千家。
藥店開診所,早有傳聞,但是數十家連鎖一起簽約,是藥店被逼無奈下的生存選擇?還是主動嘗試的創新之舉?
縣級醫院,越來越強
在分級診療背景下,縣級醫院成為緩解我國“看病貴、看病難”、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重要橋梁。特別是近年來國家政策扶持下,很多縣級“超級醫院”問世,不少床位數超過3000張 。
而在醫院等級上,縣級醫療機構從過去的二甲和三乙級別正在向三甲跨越,甚至相關縣級醫院獲得星級認證。
而在醫保政策報銷中,相比藥店來說,縣級醫療機構更享有優勢。
可以說,縣級醫療機構,尤其是鄉村診所和社區醫院,已成藥店最強競爭對手。
第一個吃螃蟹的連鎖診所
據悉,2012年,山西太原市就試水連鎖診所許可制度,山西仁和大藥房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連鎖診所!
“但這種‘藥店+診所’的模式對政策有依賴性,在全國沒有具體政策的支持下,很難大范圍復制。”山西仁和大藥房負責人楊全柱曾這樣對外界說道。
然而,從2013年起,山西仁和“藥店+診所”模式卻發展迅速,大有燎原之勢。
整理公開消息發現,2013年,昆明濟民醫藥連鎖有限公司升級為云南新康醫療診所連鎖有限公司,全面涉足醫療機構領域;
2014年初,陜西眾信醫藥超市有限公司成立賽好健康醫藥城,在銷售參茸貴細、藥品等基礎上,計劃重點發展診所、中醫館等醫療機構。
而浙江省海寧市的監管部門更是鼓勵有實力的醫藥連鎖集團公司開設連鎖診所,填補公立醫療服務空缺......
直到2018年,我們看到的平安萬家與國內連鎖簽約為其接入診療,并預期今年簽約數超過1000家.......
對于發展“藥店+診所”的模式,昆明濟民醫藥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薩曾向外界坦言:“具體政策雖然還未明確,但趨勢已經十分明顯,企業踏足醫療機構領域,運用我們以往所累積的醫藥專業知識,為消費者提供專業的健康指導和診療服務,能保障企業的長遠發展空間。”
而對此,陜西眾信業務副總經理成建軍認為,連鎖要進軍醫療機構,前提條件是企業必須有一定規模,其會員數能有效轉化以保障民營醫療機構的穩定客流。
市場機會,藥店能否抓住?
目前來看,雖然資本市場一直看好藥店的發展,但是實際經營中,不論政策環境還是經營處境都面臨困難!
怎么辦?是很多藥店老板一直思索的話題。分級分類管理后,就是要提高藥店集中度和連鎖率。就拿連鎖來講,雖然資本雄厚,但是政策依舊管制嚴格。接入診療,成為藥店探索的生存道路之一。
處方外流如果是未來可以預見的市場前景,究竟 “流入”藥店的有多少,藥店面對機會能否在抓住?
而藥診所模式,主要還是要爭奪處方藥這塊大“蛋糕,業內也有觀點認為:“藥診所”其實很有市場前景!
分析認為:在藥店本身具有門店一定客流的前提下,對于藥診所來說,在當地一定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專業服務差異程度、吸引和留住專業醫療人才、相關醫療機構管理經驗,以及對當地醫療和保險等不同管制政策的突破都缺一不可。
“藥診所”中看不中用?發展如何看自身實力!
任何市場,做的有好的就有壞的,據相關信息了解,廣西南寧一桿秤大藥房,這家400平米的藥店,已經依靠多年的本土經營以及“藥店+診所”模式,做到年銷達1700萬!其中,藥房貢獻800萬元,診所貢獻900萬元,在單體店中可謂盈利能力超強。
所以,如果我國藥店未來發展趨勢是發達國家那種集中度和連鎖率都很高的藥店生態,那藥診所的模式又何嘗不是一種積極的嘗試?藥店人,抱團取暖、求新求變的時代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