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口腔行業有兩種主流的經營模式,那么,中國口腔醫療服務是走向美國市場的集約化還是日本市場的分散化?
中國目前有91377家口腔醫療機構,市場經濟規模接近1450億人民幣。和美國以及日本市場最大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國口腔醫療服務行業對資本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即使不是口腔醫生,任何人都可以用公司的形式開設口腔醫療機構。因此從00年初北京“佳美口腔”開始,資本就在這個行業逐漸嶄露頭角。佳美口腔2006年收獲1000萬美元的融資,宣布于2008年底實現全國開300家口腔醫療機構的目標。到2014年聯想投資以10億人民幣收購當時拜爾口腔(后更名為拜博口腔)51.3%股權。
而今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中國頭部口腔連鎖企業多數都有資本的身影。
資本在口腔醫療服務行業沉浸20年,直至今年3月22日資本重倉的口腔連鎖企業:瑞爾集團成功登陸香港證券交易所,正式宣布中國口腔醫療服務行業資本推注連鎖模式的成功。
種種跡象都表明中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似乎更加都趨向于美國大連鎖的集約模式,但是真的會是這樣嗎?
筆者通過以下幾點對中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未來的發展進行預測:
01、政策監管層面分析:
中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從表面看,比起美國和日本市場對資本更加“友好”,更有利于資本在市場中進行整合。而且醫療機構IPO也在政策允許范圍內。但是其實其本質是中國口腔醫療服務行業對國家政策的敏感度遠遠高于美國和日本市場。政策的一舉一動對中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影響非常巨大。
比如2022年3月15的一紙有關“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關于請協助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所、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分會等提供有關,營利性醫療機構上市融資是否符合健康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營利性醫療機構上市融資是否會在醫療行業內產生不良示范效應;營利性醫療機構上市融資是否會導致社會資本在醫療領域無序擴張風險的研究資料的函書”。就直接導致當日A股和港股上市的所有醫療服務板塊的公司全線跌停。
雖然事后這個事件顯得有點“烏龍”,但是可見政策層面對市場的影響有多大。
其次,從整體政策上看,雖然允許口腔醫療服務機構接受資本,進行IPO,但是無論是大的政策風向,還是近來對醫療行業監管逐步收緊的趨勢來看,應該是允許但是不鼓勵。相反,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策,對牙醫自主開業,普及社區口腔醫療還是采用非常積極的政策支持。因此,未來中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相比大連鎖,牙醫個人開業將會更加受到政策的扶持和鼓勵。而疫情后,公立口腔醫療機構,設施的大力發展也從側面傳遞了類似的信號。從國家整體布局層面看,公立非營利口腔醫療機構還將承擔更多的社會醫療保障的作用,而涉及社區基礎口腔醫療以及高端需求的,則由牙醫開業個體營利機構來消化的整體結構將會更加清晰化。
02、市場經營層面分析:
中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的未來除了受到政策影響外,另一個核心要素就是來自市場的自身需求和客戶結構。
首先未來10年中國將會擁有10億人口的中產階級,而這些中產和富裕人群將會大幅度的拉動口腔醫療服務市場經濟規模的發展。因此,中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將還有10年的“黃金時光”。
而到目前為止,中國口腔連鎖化似乎走得不太順利。
中國目前最大的口腔連鎖機構是拜博泰康,其次是美維口腔,之后則是剛剛上市的瑞爾集團。
即使是中國最大的拜博泰康目前也就200家連鎖不到,雖然在鼎盛時期一度達到230家連鎖,但是由于虧損過于嚴重開始關閉虧損店面,控制財務指標。
其次是美維口腔,也是中國最早將美國DSO模式復制到中國的口腔連鎖企業。從2015年至今短短6年的時間,投資并購16家口腔連鎖品牌,覆蓋35座城市。其中自建品牌維樂口腔55家,并購品牌以及美維品牌121家。總計176家門店。
然而從財務數據上看整體經營狀態并不理想,目前還是需要大量的資本注入才能維系進一步的擴張。
而此次瑞爾集團的“流血上市”導致上市當天破發,市盈率為負的現象,也給所有以資本為導向的連鎖口腔醫療企業于“警醒”,說明良好的經營狀態及預期和凈利潤要比規模重要的多。
而如何才能做到確保利潤前提下實現快速擴張呢?美國人的DSO模式為什么到了中國就不“靈”了呢?
這個和中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還處于早期階段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雖然中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需求巨大,增長快速,但是行業本身的能力積累特別是管理能力,業務標準化能力,人員培養培訓能力等都處于初級階段。行業包括管理者自身的素質和認知還不足。
再看看美國,日本的口腔醫療服務市場已經發展了上百年的時間,而我們只有幾十年。所以管理智慧的積累,標準化的實現,人才階梯形成乃至消費者的信任,不是僅憑資本就可以在短期內實現的。
另外美國和日本的口腔醫療服務市場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保險支付”起到了關鍵的促進作用。雖然中國也有“醫保”,但是醫保可負擔口腔治療項目比例不足,其次營利性機構“醫保”普及率也受限等因素,直接導致機構獲客困難,經營復雜度提升,連鎖化實現難度加大。
參考美國和日本市場,我們會發現在成熟的口腔醫療服務市場,口腔醫療機構的使命逐漸回歸“口腔醫療社區性”的屬性。當消費者都開始選擇到離家最近或者是自己父母帶自己去過的機構看牙的時候。大型營利性口腔醫療機構的數量就會大量的減少。
因此,目前來看在中國出現類似美國一樣的大規模DSO連鎖機構的可能性不大。雖然中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還是會保持高速增長,但是大概率看還是會以牙醫開業的單店或者是小型連鎖為主。
03、醫生個人價值訴求層面分析:
根據筆者在3月28日分享的“中,美,日三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大PK”這篇文章中說明過:美國和日本,開業醫生(老板)一定比打工的醫生收入要高很多。日本打工牙醫的平均收入是634萬日元(40萬/年),而經營者為1186萬日元(77萬)/年。美國打工牙醫的收入是180830美元(112萬)/年,而經營者或者是專科醫生則是323780美元(200萬)/年。
可見對牙醫而言,選擇自主開業一定會比打工賺得更多。
其次,牙醫這個職業其實還存在“越老越不值錢”的問題。
隨著牙醫的年齡增長,體能,視力等身體條件的下降,每天可以高強度看患者的能力也會隨之下降。而作為一個”打工“牙醫,收入來源主要是工作量。因此在年齡達到一定程度后收入也會隨之下降。而如果是自己開業,在自己”干不動“的時候可以將門診賣給資本或者大機構,獲得一筆不菲的“退休金”。再不濟也可以留給孩子或者是團隊,獲得長期收益。
所以牙醫選擇自主開業的行為,是符合其自身價值最大化的訴求。這也是全世界大多數牙醫的選擇。
如何聯合更多的牙醫老板和牙醫,把機構規模做大。讓所有參與者,包括后面進入的牙醫也能成為受惠者,這也是DSO模式的底層邏輯。也是今天所有大型口腔連鎖機構都在謀求解決的核心問題。
但是無論如何,牙醫一定會從選擇自主開業開始自己的事業。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為目前中國91377家口腔醫療機構中連鎖機構不到2%,這種極度分散的市場狀態短期內不會發生改變。而資本對市場集約化的確起到關鍵的促進作用,但是大型乃至超大型連鎖是否會出現在中國口腔醫療服務市場上的底層邏輯不僅僅是資本,還有就是如何實現像美國DSO那樣的高效運轉模式?這個更考驗經營者管理,創新能力。
最后筆者還是想和每一位經營管理者說,無論是小門診還是連鎖上市公司,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只要擁有過硬的經營管理能力,體系,只要這個市場還在發展,那么最終的獲利者一定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