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層是醫改重中之重,但是強基層雖然指明了基層醫改的方向,可是一句口號是永遠不能見到實效。
近日,赤子雜志社接舉報稱:河北臨漳縣多數衛生室閑置沒用,有的建在村委會,有的在村民菜園里,有的村民在里居住,有的在村委會大院,有的建在大路邊等。
此次調研發現西羊羔鄉杜城營村衛生室墻皮脫落,為了應付檢查門前寫有招牌(出診中)包括聯系電話字樣,當問起衛生室為何閑置不用,這位衛生室呂xx負責人說,目前衛生室只管公共衛生體檢、化驗時使用。
給老百姓看病不在這里,原因是衛生室離村太遠不適合給老百姓看病,當問起衛生室墻皮脫落安全時,呂xx醫生說上級領導說必須這樣做。
說心里話這樣衛生室地理位置也不行、太偏僻,安全質量沒保障,當我們提出到屋里看一下,呂XX醫生以沒帶鑰匙為由謝絕了。
上述村衛生室空置現象的出現,不排除是全國各地某些村衛生室的共性現象,更是當今基層醫改不力的又一縮影。
地理位置不合理
近年來農村的公建村衛生室,普遍存在著地理位置設置不合理現象。
基層醫改所強調的”一村一室”,把本來分散在各自然村的多家衛生室強行合拼一行政村內。
而撤村并村使現在各行政村的人口多則四千以上,少則一千有余,村莊幅員遼闊,村民大多散居各處。
在一村一衛生室的設置中,很難能兼顧村民普遍性就近原則。
有些村委員則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拒絕提供集體土地建村衛生室,故有存在著多村一室的現象。
有村民爆料,有些村衛生室離村莊中心半徑得十華里,這給村民在家門口就醫帶來了很大的不便,這也是村民不肯選擇在村衛生室就醫的原因與多年來基層首診不力的因素。
由于”一村一室”,”多村一室”的不合理設置,由于村衛生室的選址沒有遵循中心、就近、便利、普惠原則,故國家財政投入巨資的標準衛生室成了應付檢查的擺設也就是情有可原!
公建質量也堪憂
標準村衛生室的建造費用,原則上是”統籌中央和省級項目補助的基礎上,……不足部分由縣級財政予以配套。”
而這建造費用可見大頭由中央與省級財政拔付,但是這專款專用的村衛生室費用,到了地方成了公建項目,成了人人都可以搶的奶酪。
故在監管缺失的前提下,這標準村衛生室的建造質量,確實堪憂。
由于很多標準衛生室資金存在層層盤剝及建設偷工減料,故有些新建衛生室剛過驗收關,村醫搬進后,不是漏雨就是滲水,不是墻開就是壁裂等等比比皆是的質量問題嚴重!
應付檢查成擺設
明明村衛生室沒有村醫進駐,沒有正常運作,恰為了應付上頭來人檢查,在村衛生室門前掛著招牌(出診中),真是弄虛作假,形式主義的典型表現。
而這種現象,在全國各地的村衛生室中,不是個例存在。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明明有公建的衛生室,恰沒有村醫,而是要么被挪作村委他用或村民用房及雜物堆放,要么閑置上鎖成擺設,只有在公衛檢查及農民健康體檢時偶爾派上用場。
正常運作的村衛生室是強基層的硬件基礎,而把國家財政投入的資金所建的村衛生室成為應付檢查時的擺設,這不但是一種揮霍資源的浪費現象,更是踐踏了政府公權形象的肆意妄為。
標準村衛生室要達到產權公有化、建設標準化、服務規范化、運行信息化、管理一體化。
但是由于各地財政情況不一,的確有些中西部地區的村衛生室由于政府投入沒有保障,雖然建起了統一的村衛生室,但是后續資金跟進不力,新建的村衛生室成為擺設及應付臨時檢查,也就順理成章了。
強基層是醫改重中之重,但是強基層雖然指明了基層醫改的方向,可是一句口號是永遠不能見到實效。
真正的強基層不但是基層硬件設施的有力配套,而是要確實保障基層村醫的價值與地位。
保障有序的村醫隊伍與配套完善的硬件設施才是基層醫改的兩個輪子,任何一個輪子的缺失,都不會讓基層醫改的這艘巨輪,平穩而又平安地駛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