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2B到B2C,智慧藥房的模式經過數年的市場檢驗,已經逐漸成熟,在處方外流的大背景下尤為企業所看重。康美藥業公布的135億元投資布局即是明例。然而,直面C端的挑戰也大的多。
7月3日,康美藥業(600518)陸續發出四份公告,公布了總額達到135億元的投資計劃。公告顯示,公司擬投資77億元,在全國投建15家智慧藥房的城市中央藥房、48家中心藥房、5家衛星藥房;擬投資16億元建設康美普寧中藥產業園項目;擬投資14億元建設康美昆明大健康產業園項目;擬投資28億元建設康美智慧藥柜項目。
作為最早布局智慧藥房業務的公司,康美藥業此舉的目標很明顯,正如其公告所說 : “以中藥飲片為核心,以智慧藥房、智慧藥柜為抓手,以藥葫蘆為服務平臺, 提升B端市場占有率,布局C端市場,樹立C端市場品牌,做好做大做強中醫藥全產業鏈。”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處方外流政策的開放以及地方政府對藥房托管政策的收緊,智慧藥房模式迎來了發展的機遇。然而,從傳統藥房手中搶市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為一種創新模式,智慧藥房也需要不斷完善相關配套業務,找到合適自己的發展路徑。
千億處方外流市場的誘惑
康美藥業是看上處方外流這塊“大蛋糕”的一個代表性藥企。據業內人士估測,處方外流將導致至少2000億元的藥品銷售從醫院藥房流向院外的終端市場,到2020年,處方院外購藥將達到總體開方量的1/3。
在網售處方藥開放無望的背景下,政策對院外處方市場的至關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早在2014年9月,商務部等六部門便聯合發布了《關于落實2014年度醫改重點任務提升藥品流通服務水平和效率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逐步形成醫師負責門診診斷,患者憑處方到醫療機構或零售藥店自主購藥的新模式”。
2016年后,處方外流市場迎來政策密集出臺期。一方面國家層面開始陸續出臺一些政策,另一方面各地方相關管理部門也紛紛開始跟進相關事宜。比如2016年5月,西安市食藥監局和市衛計委聯合下發通知,要求藥品零售企業建立慢性病處方藥用藥檔案,如患者連續購買處方藥超過3個月,或購藥品種發生變化時,才需要醫師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重新開具處方。短短一年時間里,地方相關政策的明顯變化,讓藥店經營者感受到處方外流已經觸手可及。次年9月,福建省政府發布的《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實施意見》就要求:醫療機構要按藥品通用名開具處方,并主動向患者提供處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康美智慧藥房著重布局的廣東省,處方外流尤其受到政策鼓勵。日前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的《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行動計劃》,部署落實“互聯網+醫療健康”的主要任務和各任務完成時限,并明確:推廣智慧藥房,鼓勵醫院處方外配、信息共享。
在政策放開的同時,市場也做出了積極的反應。醫藥產業鏈上游的藥品生產企業、下游的流通企業,包括醫藥電商、零售藥店、批發企業等都已經著手相關布局。
2015年6月,康美聯合廣東省中醫院推出全國首家“智慧藥房”項目。經過3年的運營,康美藥業已在全國多地開展智慧藥房項目,在數百家醫療機構推廣運用。
醫藥電商方面,2016年健客網CEO謝方敏就表示,計劃線下藥店將增至50家,“目前醫藥零售的大頭還是在醫院,根據未來醫院處方外流的政策趨勢,我們希望通過線下藥店,將更多的用戶引到網上,方便用戶購藥。”目前,叮當快藥也已經在全國北上廣深成五大城市布局了200多家叮當智慧藥房。
此外,老百姓、一心堂、益豐、大參林等大型連鎖藥店紛紛開設DTP藥房,試水處方外流市場。
商業模式漸趨成熟
為何康美藥業會選擇此時進行相關投資布局?中銀醫藥研報認為,“如果說在智慧藥房剛開始推廣的時候市場還在觀望的話,那么目前,從各種方面來看,智慧藥房都進入了商業模式日益清晰的階段。當前也是公司快速大量復制其商業模式的階段,通過快速的跑馬圈地,來加快搶奪市場,構建強大的壁壘類甩開競爭對手的跟進。”
2015年,康美藥業首創智慧藥房服務模式,通過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建設智能信息化服務平臺、智能審方系統、智能煎藥系統、智能物流配送系統,從時間上、方式上、空間上改變傳統中醫藥的藥事服務流程,構筑以患者為中心的“互聯網+城市中央藥房”的智慧醫藥新商業模式。康美披露“智慧藥房O2O業務”板塊稱,截至2017年6月,公司智慧藥房日處方量最高已達2萬張,累計處理處方250萬張,服務門診醫生1.6萬余人,服務患者約100萬人。
智慧藥房如何運營?具體來說,醫院通過智慧藥房的系統,將患者的電子處方發送至康美,由康美完成藥品的調配、中藥煎煮與配送。
在盈利模式方面,康美藥業表示,公司將以智慧藥房為切入口,擴大與醫院合作的數量和合作的深度,增量公司中藥、中成藥、西藥等藥品的銷售,全面提升公司對市場的洞察力及盈利能力。同時,智慧藥房成功承接傳統醫院藥房的功能后,通過實時對接醫療機構處方資源,公司能有效掌握患者對藥事服務的需求,再通過數據分析,提供精準的個性化、全周期健康服務,提高公司整體盈利水平,保證公司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性。
目前,根據康美藥業公布的收入情況來看,智慧藥房的布局已經為其帶來了業績上的提升。據康美藥業公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康美藥業實現營收剛過90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14億元。兩年后其業績增長明顯。根據其2017年半年報顯示,康美藥業實現營業總收入132.62億元,同比增長18.38%,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52億元,同比增長21.83%。此外,從中藥板塊的業務來看,2015年上半年,康美中藥飲片實現營收14.85億元,2017年上半年,中藥飲片營收達26.97億元。
而中銀醫藥研報測算康美智慧藥房未來項目效益將達到145億元/年,其中直接帶來的中藥飲片增量銷售收入有可能超過100億元、凈利潤貢獻有望超過20億元。
從B2B 向B2C延伸
正如康美藥業在公告中所提到的,此次在智慧藥房布局上的巨額投資,旨在從B2B 業務向 B2C 業務延伸,布局中醫藥全產業鏈。
公告顯示,每家智慧藥房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智慧藥倉(中西藥)、智能中藥煎煮區、智能調劑設備、智慧物流配送中心、中西藥調劑藥房等。提供處方審核、處方調劑、中藥代煎、中西藥配送、個性化加工和炮制、送藥上門及綜合藥事服務等更貼心、更個性化、更有效率的全方位一站式藥事服務。每家智慧藥房應滿足該城市醫藥需求,承載醫療機構和個人訂單業務。而智慧藥柜則將結合公司目前合作的生產經營企業、政府機構、供應商等情況進行布局,具體投放城市需根據市場需求、政策支持及業務關系而定,擬放置于小區、酒店、學校、機場、寫字樓、地鐵站、步行街等公共空間。
綜合來看,智慧藥房和智慧藥柜的組合,幾乎可以與各種類型所有醫院和診所、互聯網醫院等產生合作,實現醫療機構處方的外流。與此同時,5萬個智慧藥柜如果都布置起來,將為C 端用戶提供更加靈活的選擇。
當然,康美藥業的困難也不容忽視。首先,受到政策、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布局5萬個智慧藥柜及68家智慧藥房的任務不見得能夠在三年時間內完成。其次,C 端用戶對于智慧藥房的需求相比于對傳統藥房的需求要高出許多。方便和安全是最基本的兩個指標,因此,智慧藥房除了藥店的職能外,還要扮演一個互通的電子處方流轉系統、成熟的藥事服務和健康咨詢平臺、完善的健康檔案管理體系以及順暢的醫患溝通平臺。
近日,百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付鋼也在公開場合提到,中國醫藥零售未來將向智慧藥房發展,而智慧藥房有5個獨特的“氣質”:第一,特藥及慢病處方藥供給能力;第二,診所化,有輸注中心及采血點;第三,可以提供遠程或人工智能第二診斷意見;第四,藥店與醫院HIS信息互聯互通;第五,在專業藥房和慢病藥店中,大量可穿戴設備出現,有提供體驗服務的能力。
對于康美藥業來說,在便利方面,其在中藥飲片方面有著涵蓋種植、生產、物流配送、銷售等全產業鏈的資源,可以保證中藥飲片的品種的齊全以及質量、安全。此外,康美藥業還擁有一套智能煎煮系統,可以精準控制中藥湯劑的用水量、煎煮方式、時間等等。在安全方面,據其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康美智慧藥房的處方均做到了全過程查追溯,每個環節的責任人均有記錄,而且還能做到每張處方百分百復核。此外,康美藥業還在網絡醫院、健康險等方面有所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