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位于上海浦東的一家上市公司投資的私立醫院也發生了類似事情。該院前市場部門負責人向《看醫界》表示,加入該院后,他花了2個多月時間搭建市場和品牌部門班底,剛剛初露端倪,結果突然被辭退,尚未度過試用期,院方稱:試用期只是被試用,而且全院除了院長就屬他的薪水最高。
不僅如此,一位上海私立醫院院長也是如此,本來還有事業單位編制,被年薪200萬挖到私立醫院當院長,但很快也因“水土不服”無奈離開。
一位三甲醫院副院長更慘,被高薪挖到民營醫院出任常業務院長,負責醫院的籌建工作,等醫院籌建的差不多,就被迫離開了……
可見私立醫院院長崗位的高薪還真不好拿!不排除有的就是被請來臨時頂一陣子而已。
一方面是民營醫院院長友情提醒“入市需謹慎”;另一方面則是管理層剛剛確定“親友團”卻突遭“被分手”。兩則“八卦”背后雖然必定有更多不可言說的故事,但也揭示了民營醫療在人才方面的尷尬。
社會辦醫缺“人才”——不僅缺醫生,更缺既懂醫療又懂運營管理的職業經理人。因此,靠“高薪”到處搶人才、挖人才也成為了最慣常的手段。
不過,很多醫院“老板”,尤其是跨界投資的老板們沒想清楚一個問題:高薪并不意味著高回報率!
很多投資者只給了人才高薪,卻并未給予足夠的尊重和信任,也沒看透醫療服務行業的特殊性——“慢”,而且是“很慢”!投資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不高,盈利最少也要5~8年時間,早期投資甚至很多時候沒有數據可看。
于是乎,不少急功近利的老板們先前給院長們開出了很誘人的條件,也許下了很美好的承諾,但沒多久就開始“認錢不認人”,又給院長提出“三年盈利、五年翻番”云云的要求。這猝不及防的“變卦”不僅讓人才無所適從,甚至很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投資砸了,人才跑了,醫院亂了,患者沒了。
另一方面,正如成都的這位院長所說,民營醫院的管理者也別指望能“天上掉高薪”。“高薪”的背后是“高風險”三個大字,是否真正做好了加入民營醫院的心理準備,是否準確地定義了自身價值,是否能經得起業績的壓力和老板的口誅筆伐,這些都必須在拿錢之前想清楚。
在醫療圈,不乏公立醫院院長轉型民營醫院院長,卻“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的案例,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沒有做好“身份轉換”,甚至是沒有準備好充足的彈藥。
在公立和私立醫院均有豐富經驗的資深醫管專家繆曉輝,曾在2018中國社會辦醫(上海)高峰論壇上說過這樣一番話,或許值得大家認真思考:現在的絕大多數民營醫院的高層管理人員來自公立醫院,他們需要很長時間去改變自己、去接受很多與公立醫院不同的體驗,甚至需要經歷很多失敗。
在公立醫院的院長,考核其管理水平的指標既有業績也有政績,而在民營醫院,則是以業績為主導的,民營醫院是由資本說話的,院長要學會與資本對話,而不主要與醫療對話。
院長們曾經傲人的戰績,究竟坐擁了公立醫院的醫療壟斷資源,還是團隊努力打出的一片天地?友情提醒:拿人錢財、與人消災,下海民營醫院,如果不是“天生要強”,還真保不齊“天生要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