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貴州省貴航貴陽醫院精神科主任帶團隊及患者跳槽事件,在醫療界甚至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
事實上,據業內人士分析,像貴陽醫院精神科主任這樣帶大批患者跳槽的事件可能是偶然,但越來越多的一些弱勢科室醫護集體跳槽或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那么有哪些科室或將是集體跳槽的高發科室呢?公立醫院又該如何應對呢?《看醫界》為您帶來獨家盤點和分析。
危機從“醫生荒”重災區開始
話說,為啥出現標志性集體跳槽事件的會是精神科呢?這樣還要從中國精神科醫生的極度短缺說起。
根據國家衛計委的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共2.77萬人。
缺口有多大呢?有專家認為大概有1.3萬左右,但根據《柳葉刀》的數據,世界平均水平每1萬人有1名精神科醫生,中國目前精神科醫生的缺口可能高達40萬。
統計顯示,兒科醫生缺口高達20萬,麻醉醫生缺口高達30萬,病理科醫生缺口也是現有數量的好幾倍,此外急診、康復等科室醫生及專業技術人員也都非常的緊缺。
市場發現并認可了他們的價值!
說起兒科、精神這些科室為何醫生短缺,事實上醫療界人士個個心里跟明鏡似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科室在以藥養醫的衛生體制下,在創收能力上不強,醫生收入低。
因此,長期以來兒科、精神等從來都不是醫學畢業生的主流選擇,即使選了這些科室不少也會半路放棄。
但這些科室的醫生真的不能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嗎?這些醫生真的拿不了高薪嗎?市場給出了另外一種答案。
以精神科為例,傳統上連國家層面都認為精神病醫院商業價值不大,應該政府兜底,但隨著溫州康寧醫院在香港的成功上市,讓社會及醫療界耳目一新,原來精神科的市場巨大!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上市企業朗瑪信息買下了貴陽市第六醫院后,就著手創建精神科,并把貴航貴陽醫院的精神科整體挖走了!
面對媒體,被挖的科主任矢口否認挖過去大幅加薪,但這樣的話會是事實嗎?當然不太可能。
再說說兒科,兒科醫生在綜合性公立醫院里長期收入偏低,而據《看醫界》了解,兒科作為公立醫療體系的一大短板,在新一輪的社會辦醫浪潮中正在成為熱點,一批社會辦兒科醫院及兒科連鎖診所拔地而起。
兒科實體醫療機構建好了,下一個動作是什么?當然就是從公立醫院挖醫生,甚至批量的挖!
以至于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主任吐槽,最近幾年醫生不斷流失,人手嚴重不足。最近走的醫生中,有三位主治醫師去了民營機構。
可見,這些公立醫院原本處于弱勢地位科室的醫生,正在迎來價值得到尊重的春天。
麻醉醫生將大量涌入市場
根據美國Medscape網站發布的“2018美國醫生收入報告”,美國麻醉醫生的年平均收入為38.6萬美元,約為260萬人民幣,在所有29個統計科室中排名第七,高于腫瘤科、眼科和普外科等科室。
但在中國,麻醉醫生的收入卻和工作壓力嚴重不符。“公立的麻醉定價很低,一臺手術醫院可能只收費800塊錢。我們醫生集團的一位上海三甲醫院醫生,一個月工作20幾天,要上100~120臺手術,所有收入加一起只有2萬多。”上海夙呈麻醉醫生集團創始人陳淑君說。
更為可悲的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一些醫院將麻醉科定義為臨床輔助科室,麻醉醫生常常只被稱為“麻醉師”,患者也不清楚麻醉醫生在一臺手術中的關鍵作用,麻醉醫生的地位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種種原因加在一起造成了麻醉醫生崗位的吸引力不足。陳淑君認為,隨著醫生集團的出現和多點執業政策的放開,麻醉醫生會大量涌入市場,或許也能扭轉這一尷尬局面。
據他介紹,上述醫生以兼職形式加入夙呈后,一個月利用5天休息時間做了20多臺手術,收入高達3萬元。這位醫生甚至表示,想辭職加入醫生集團。
公立醫院要參照市場給人才定價了!
貴陽精神科跳槽事件發生后,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對大多數公立醫院管理層來說是一個警醒,如果不能夠參照市場價值給這些弱勢科室的醫護制定薪酬,他們就很可能會被挖走,而且還可能是以團隊的形式挖走,就會讓公立醫院顯得非常尷尬。
據了解,在不少私立醫療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公立醫院醫護的薪酬就是參照市場定價的。以香港為例,公立醫院醫生薪酬一般為私立醫院醫生的70~80%左右。
而內地呢?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主任自己的話來說,他們的兒科醫生被挖走后,收入馬上漲了三倍。一個月三萬多元,還不用值夜班。這樣巨大的醫療人才定價差距,不出現醫生流動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