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國藥控股(全稱“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向控股股東國藥集團(全稱“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購入中國科學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藥器材”)60%股權,對價為51.08億元。
國藥器材成立于1962年,2009年重組進入國藥集團,2010年與中國醫療器械工業公司重組。2015年又引入北京納通實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為新的法人股東,由全民所有制變為國有控股,其中國藥集團持股60%,北京納通持股40%。
國藥器材控股和參股了不少子公司,比如航衛通用電氣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國藥集團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中國科學器材進出口湖南有限公司等。而其中,最主要的則是100%控股的中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也即我們通稱的“國藥器械”,為醫療器械行業規模排名第一的流通企業,在2017年實現營收307億元。
買方國藥控股則為港股上市企業,國藥集團為事實上的第一大股東,復星醫藥為第二大股東,國藥集團和復星醫藥通過國藥產投聯合控股。
國藥控股是國內排名第一的醫藥流通企業,年營收近2800億元,幾乎為排名第二的華潤醫藥和排名第三的上海醫藥之和。國藥控股的分銷網絡遍布全國各省市區,其分銷和物流配送能力毋庸置疑。而國藥控股旗下原本也有自己的醫療器械板塊業務——100%控股的國藥控股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國藥器材全資控股國藥器械,而國藥控股宣布要收購國藥器材60%股權,也就將國藥器械給納入了旗下。國藥器械將成為H股上市企業國藥控股的旗下產業。
國藥器材和國藥器械到國藥控股旗下后,或將與國藥控股旗下原有醫療器械業務再相整合。由此,國藥控股原有醫療器械業務、國藥器材業務、國藥器械業務,也就能夠實現大整合了,全都整合到了國藥控股這個醫藥流通老大、兼港股上市企業旗下。
這與此前傳出來的“國藥器械和國藥控股下屬醫療器械業務合并,并以國藥器械為主體謀求單獨上市”有所不一致。國藥控股成為了合并后的主體。
不過,好處也顯而易見,不再受限于國有體制,反而能利用國藥控股的上市融資能力加快、擴大圈地運動。進行優勢互補與融合后的分銷網絡也將更強大,國藥將進一步提升在醫療器械分銷市場的覆蓋,成為難以撼動的醫療器械流通行業龍頭老大,年營收超過一千億元很可能真的會實現了。
中國醫療器械流通領域尚未迎來真正的政策密集落地期,兩票制、流通改革還未全面鋪開。但是,各大流通巨頭已經紛紛開始布局了,搶抓快速發展機遇期,提升在行業的市場競爭力。
國藥在動,華潤等傳統醫藥流通大企業也不例外。
自去年至今年,華潤醫療器械先后進行了系列變更,包括將注冊資本大幅提升,與耗材試劑集約化服務供應商塞力斯合作開辦新公司,共同拓展全國醫檢市場等等。華潤醫藥對原本弱勢的醫療器械板塊業務進行戰略重整的意圖已經凸顯。
上海醫藥在今年初宣布完成收購康德樂業務,能排到國內前幾強的康德樂中國的醫療器械流通業務已經全部并入上海醫藥。
九州通早在2016年就已通過不斷新建和并購子公司,搭建了骨科耗材等的供應鏈體系。據悉,其2017年在醫療器械領域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50個億。
瑞康醫藥亦在這幾年通過持續并購、擴建,搭建起了全國性的醫療器械銷售服務網絡。去年,醫械企業實現營收73.3億元,而今年規劃是僅IVD業務就翻一番達到80億元。且,公司計劃到今年年底時將器械業務的直銷比例提高至80%以上,為兩票制做好全面迎接準備。
還有嘉事堂,通過并購也已形成全國性的高值耗材配送網絡,旗下25家醫械子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已實現營收51億元,全年營收可望過百億。
醫療器械流通領域過去一直很分散,集中度不高,當前真正迎來了寡頭爭霸的時代,未來市場一定是寡頭主導的,眾多中小型醫療器械流通企業,要么并入寡頭旗下,要么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否則大部分將被淘汰出局。
合規、學術推廣成為行業必然選擇,但現在大多數代表只會刷臉、做客情,根本不懂怎么做專業學術信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