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藥漲價這事已經不稀奇了,人大代表反復建議,國家相關部門輪番上陣,奈何然并卵。各地價格倒掛導致的斷藥停產層出不窮。
有鑒于此,原輔料包材關聯審評被作為殺手锏祭了出來。誠然,這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是某些問題已經來不及了。而且隨著關聯審評的臨近,一些瘋狂正在瘋狂上演。
原料藥的漲價,是某些幕后黑手壟斷后的結果。表面的漲價暴利之后,其實更深層次的圖謀正在展開。而到時候,全面虧輸的不僅是制劑工廠、市場患者,原料藥廠也難逃厄運。
這些黑手從原料藥壟斷入手,實際圖謀的是制劑市場的壟斷。例如,他們常見的報價方案,要么是動輒百倍的原料價格漲幅,要么是要求從制劑銷售中分潤。而經過原料壟斷的洗盤,很可能制劑市場會面臨新的洗盤,從而形成新的制劑市場壟斷。
“小品種,大用量”的目標選擇方式,也許很快就會出現制劑批文雖然成百上千,但市場份額主要由兩三家占據,畢竟一旦停產,丟掉的市場不是想拿回來就能拿回來的,而且很多中標企業一旦斷供,還會上黑名單,更是等同于永久失去局部市場。說到這的時候,有點諷刺的是,貌似一致性評價的方向也是這個,也不知福禍何去?
據說現在連內包材都有人嘗試去壟斷暴利了,可以預見這些推手的胃口永不會滿足。等到炒無可炒,制劑壟斷勢在必行。
如今是用上游要挾下游,未來,只怕就是下游鉗制上游了,斗來斗去,兩敗俱傷,便宜的只是這些生花推手啊!
而且隨著審評臨近,推手們加快了步伐,幾時是審評落地,制劑企業要做的相關研究再報批生產,這個周期怎么也要至少1年以上。可以預見,未來這塊市場風波更盛啊!
聽說,現在進口原料已經是新的風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