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藥店的春天真的要來了!?
但新政實施半個月后,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金象大藥房接到一張外配處方,醫保全新、德威治、嘉事堂等連鎖藥店依然未有0的突破。顯然,“藥店開刷醫保卡”雷聲大,雨點小,新政目前更多只具備象征性意義,若干細節未明確,藥店與處方之間依然溝壑連連,而阻礙醫院處方流向藥店的主要有以下三大障礙:
首先,北京人社局沒有明確患者在藥店憑外配處方購藥的報銷比例,藥店對此一頭霧水,人社局的普通工作人員甚至也不知情。沒有明確報銷比例,藥店無法向消費者宣傳與解釋,消費者也無從決定是否要來藥店購處方藥。業內普遍認為,北京社區醫院的報銷比例為90%,而且經過政府的大力宣傳,患者知曉率非常高,并已經養成到社區醫院開藥的習慣,如果藥店的報銷比例低于90%,在與社區醫院的處方藥爭奪戰中,藥店將明顯處于弱勢。
第二,外配處方是否能從醫院流出?醫生開外配處方是開通用名還是商品名?據了解,中日友好醫院、東直門醫院等北京市三甲醫院的醫生并不知道藥店已經可以刷醫保卡,目前醫生開外配處方基本上是針對醫院沒有的品種,或者只為住院患者服務。據知情人士分析,醫院不可能輕易放棄藥品收益,如果政策硬性規定必須支持處方外流,院方很可能會選擇一家大型連鎖藥店“深度”合作,該院處方將全部流向這家指定的連鎖藥店。
第三,患者為什么要去藥店買處方藥?據了解,實行零差率后,有些醫保不報銷的藥品患者寧肯出掛號費也愿意到醫院開,因為價格比藥店更便宜。藥店的報銷比例未明確、藥價沒有優勢、每次去藥店買藥還需要先去醫院開外配處方——如此大費周張,患者還不如直接去醫院拿藥。
因為上述三大障礙,處方藥這塊大蛋糕,北京藥店仍然只可遠觀,但華潤醫藥集團北京醫保全新大藥房有限責任公司書記李慶福認為,“雖然目前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但北京人社局理念很靠前,開了行業先河,在全國起到了示范性作用。從長遠來看絕對是好事,對行業的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能更好地督促北京的藥店朝規范化方向發展。”
北京藥店聯盟秘書長、掌燈咨詢董事長陳開東認為,北京350米的開藥店距離限制加上無法刷醫保卡,無形中對北京本土連鎖藥店形成了保護作用,醫保刷卡政策的放開標志著屏障的逐步瓦解,“目前北京零售藥店的銷售總量只占到藥品銷售總量的8%左右,而常規容量是20~25%,也就是說北京的藥品市場完全放開后,將有一至兩倍的增量”,陳開東預測,藥店醫保刷卡新政一旦落實到位,北京市藥品零售市場將會形成為更激烈、更復雜的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