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會“死”很多
會上,益豐大藥房董事長高毅談到,根據他的判斷,目前零售藥店有30%要“死”掉,50%要華麗轉身,也就是成為大連鎖的子公司,只有20%可以長期生存下去。
為什么這么預測呢?高毅提出了幾個原因:
第一,醫保問題
隨著統管“招標、醫保、藥價”的國家醫保局正式成立,醫藥分開將加速推進。
目前,零售藥店最希望的,就是醫保局先跟醫院壓藥品的價格,壓的醫院醫生沒有利益可圖了,醫院處方自然就流出來了。但是,最怕是醫保局跟藥店壓價,醫院反而沒壓,這樣零售藥店將“死”得更快。
第二,一致性評價洗牌
這要說到利潤的問題。為什么很多中小連鎖藥店都有高毛利?
因為目前上游的藥廠足夠多,有足夠的藥廠能給出高毛利。一致性評價洗牌之后,如果一個品種只有三家藥企生產,高毛利肯定會給大連鎖藥店,而對于中小型連鎖,在價格方面就存在明顯的劣勢。
第三,供應鏈影響
有一些品種,是會挑企業的。
例如,一個品種,只賣給A不賣給B、C、D,這樣的供應鏈指向,對于A的競爭對手來說,就會存在很大的擠壓作用。又或者有些企業因為供應鏈的影響,品種不能拿到足夠好的條件,造成毛利率下降,甚至是不盈利的情況。
第四,醫藥電商的顛覆
近10年以來,電商在我國發展迅猛,醫藥行業也不例外。
在行業人士看來,只有將醫藥電商納入互聯網醫療體系中,醫藥電商才可能快速發展。但是,目前處方流轉平臺多為政府主導,也有第三方構建,并沒有完全打通。未來一段時間內,醫藥電商O2O模式將成為主要電商模式。
對此,高毅透露, O2O在有些城市的占比,可以達到6%至7%的市場份額。而這其中,更多用戶選擇了哪一家藥店,就是對市場份額進行的再一次分配。
另外,在藥品零售企業并購方面,我們來看一組來自中康研究院的統計數據:
據統計,2017年,在所有零售藥店中,連鎖藥店數超過50%,預計到2022年,連鎖率超過60%。
可見,益豐、一心堂、大參林、老百姓等大連鎖買買買,加速零售藥店并購,已成為行業的發展趨勢。
總之,未來藥店是否會“死”一半,這不好說,但很有可能,會“死”很多。
▍寧可戰“死”,不能嚇“死”
然而,在會上,遼寧襄元堂醫藥董事長石巖認為,44萬家藥店,不會“死”一半。
她談到,雖然,目前資本已經開始進入到東北地區,上個月已有大量的連鎖被資本收購了,但是,中小連鎖不能被他們嚇倒,寧可戰死,也不能嚇死,大家應該沉下心來,積極做連鎖應該做的事。
如今,大家都說醫藥電商沖擊連鎖藥店,其實這個只是看到了沖擊,卻沒看到它發展的另外一個潛在空間。
連鎖藥店現在做的O2O,服務于當地老百姓,如果充分利用好的話,是連鎖藥店價值的再一次的體現。因為這能夠引流,能夠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大家都知道,我國從2014年逐漸開始醫藥分開的體制改革,取消藥品加成、嚴控藥占比、醫保控費等政策的落地,讓院內藥房成為成本中心,醫療機構藥房面臨剝離趨勢,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處方外流。
在醫藥分開的大趨勢下,定點醫保藥店資質的放開、慢病及大病定點藥房、電子處方和留方制度、藥店分類管理,都將加速藥店的規模化發展,為未來徹底實現醫藥分開,提供了強有力的硬件條件。
目前,處方外流帶來更多是提升客流效應,長期來看,醫藥分開推進處方藥消費場景轉移,將成為零售藥店利好的根源所在。
對于處方外流,雖然目前暫時沒有看到很大的曙光,但相信未來,隨著政策的推進,市場的發展,這塊市場肯定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此外,在該問題的討論上,一心堂董事長阮鴻獻表示,連鎖藥店的大小,真的沒有差異。打鐵靠自己本身硬,首先規范自己,一定根深蒂固,基業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