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以患者為中心”?
在思齊第三屆醫療市場年會上,聽到的第一個分享是百時美施貴寶的趙總分享的“以病人為中心”的開題報告。
并且在“以病人為中心的”背景下,也擴展談到了:病人的費用壓力、病人的精神關懷、醫療商業保險等。
本人是醫學專業畢業,做過幾年醫生,其間因為某些原因,從醫院出走,但仍然很熱愛醫學。后來又進入藥企工作,但是對于醫、藥、病三者之間的思考一直沒有中斷,并且仍然對中國醫療市場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充滿期望。
其實,“治病”這件事情的實質,就是將醫生、護理、病人,共同放在“病魔”的對立面;并且在醫生、護理以及后面加入的藥品面前,更重要的還是病人主體。
雖然病人是抗擊“病魔”的主體,但是,醫生、護理、藥物,并不能服務于病人,而是服務于“醫療”這個科學過程。
醫生是如何完成一次診療的?
對于醫生在整個診療行為中的心路歷程,我以一個自己畫的曲線來講訴:
這個曲線借用了《銷售行為學》的一個概念,就是客戶的“心路歷程”,用以分析在與客戶的互動過程中,不同的階段客戶所體現出的不同的心理特征。
最近三年,由于在SFE部門工作的那段時間,思考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營銷上的局限性,我自己改造了一個新的需求理論:
把需求定義為:“具有正常思維能力的人,所意識到的幸福感的差距!”
這種定義就可以突破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以及為了維護這個需求層次理論所打的各種補丁,而將“客戶需求”平面化,多線條化,并且統一在認知的體系下,使用價值觀、人生觀工具進行分析
1. 治療需求
很多時候一個醫生不認為病人的主訴是個“病”:
“啊,胃脹呀,沒關系,少吃點大魚大肉就好了”。
這種情況下,即便你是個非常好的改善胃脹的藥物,也得不到處方。
你需要推廣胃脹給病人的不適感不僅僅是忍一忍的問題,還有影響工作效率、影響休息、影響夫妻生活等等弊端。
2.治療方案階段
常常說,西醫是講究證據的循證醫學體系,這種體系將醫生訓練出了一套思維邏輯。
“好吧,既然你說這個胃脹那么多風險,那你說說這究竟是什么引起的、怎么處置呢,你要能說得通,我就開藥給你看”。
——誰說只有程序員是理科生的代表,內科醫生也是非常“理工”好不好,你不信問問醫藥代表,多數醫生都是簡單得可愛,對不對。
3.挑選產品階段
“你說的真的不錯,有道理,那我手里只有一支筆,能怎么辦呢?我該寫上哪家公司的產品呢?”
這時候企業的各種品牌背后的故事就要被搬上舞臺輪番表演了,不論是百年信譽、GMP證書、原研、臨床數據,甚至劑型、顏色、味道等都可以用來體現這個“幸福感的差距”。 4.嘗試使用階段
“好,你說得這么邪乎,我倒要看看究竟是不是你說的這么回事!”
“奇怪了,你說的臨床數據上是有效率98%,可我怎么感覺沒那么靈光呀?”
“你這小子不靠譜,你們這個產品是不是吹牛呀”
“還是這個產品實在,臨床效果和推廣資料基本一致”
“這個病,只有這個藥,你不用這個,沒別的用”。
其實,這個階段醫生的心理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推廣人員需要做的是,通過探尋,去捕捉醫生心理的真實心理活動,然后對癥下藥。
5.積極使用階段
隨著不斷的正向激勵,“效果好、態度好、口碑好……”等等一系列的幸福感涌上醫生心頭,努力治療疾病、處方藥品,成為事業的最求,甚至主動成為某種治療方案的講者,為更多的人擺脫疾病困擾而努力奮斗。
這個時候,基本上沒有推廣人員什么事了,但是你要做的是堅持每天(周)帶給醫生一些新的驚喜,包括產品的新進展,新消息,做過什么公益活動,實在沒有的話,一些維護客情的小物件也是很好幫助醫生更加信任你產品的好行為。
至于后續幾個階段,大多數是涉及到了產品自身的問題,一般推廣人員需要在市場和醫學部的配合才能介入,在此就不多分析了。
以“醫療”為行為追求 以“祛病”為價值追求
翻完這兩個曾經的思考,再用這兩點,去分析我們所會遇到的現實問題。
很容易遇到的銷售的抱怨:
“某某某產品因為處方比例超多少多少,被停藥了”
“誰誰誰的關系好,你看就不停……”
而這個時候,一聯系到自己的銷量指標,他們往往會抱怨學術推廣太過于高大上,太不接地氣,華而不實。
其實,如果以“醫療”行為為追求,那么產品的使用場景能夠在哪些醫療行為中正確使用,就會在追求銷量之前被明確,就能夠給予一個合理的銷量追求。
如果以“醫療”行為為追求,那么你就不僅僅會局限在“關系好才沒有停”,別人還付出了超過“賣藥”的醫療輔助行為。例如:關注患者的治療配合、關注醫院的疾病診療全過程、關注醫生的成長、關注醫院的治理。
很多醫院都掛著“醫藥代表不得入內”的標志,更有甚者,某些藥企人員去拜訪甚至要穿便裝,走樓梯。
其實,如果你不以處方量為第一追求,而考慮如何幫助醫生治療疾病,如何幫助醫生成為更優秀的醫生,如何幫助學科帶頭人研究疾病,如何成為一個更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如何幫助院長治理醫院,如何幫助院長成為更優秀的院長,等等這些論點作為顯性溝通主題的時候,你總是被他們歡迎的。
未來的醫藥市場,一定是以患者為中心,圍繞醫生開展各項服務。當然,這種服務絕不是接孩子買早餐之類的。
小結
雖然醫療市場最近面臨了各方面的壓力,但是,我想還是不應該漂移我們的專注,把“病人”作為工作的核心,雖然可能會面臨一個非常困難的課題:“人的貪婪”。
但放下一切,仔細思考究竟我們是在哪里為病人服務的,我想還是一句話:專注在“醫療”這個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