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患者的印象中,輸液治療真是又快又好。
感冒發燒輸個液,肚疼拉稀輸個液,有啥不舒服的都希望輸個液就行了。
根據2015年廣東省衛計委對粵北兩個縣區的六所衛生院進行調查發現,基層衛生院住院患者靜脈輸液率高達 90%以上。
另外,從2008年起,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開展了“全國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醫療服務利用情況調查”項目。
據統計,在全國32個省(區/市)的77個統籌地區,住院患者的注射劑使用率在94%以上,門診患者(含急診)注射劑使用率在12%以上。
相信很多醫生都遇到過,一些患者甚至會主動要求醫生進行輸液。
那么,為什么在全國那么普遍的輸液治療,會被各地紛紛叫停呢?
親愛的患者,輸液并不是“你們以為的”那么好。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寫明,輸液是指供靜脈滴注用的大容量注射液(通常大于等于50mL的液體滅菌制劑)。
輸液時藥物直接進入人體循環系統,相對于肌肉注射或口服給藥存在更多的風險,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最后一種給藥方式。
醫生的臨床用藥應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
其實,輸液的風險很多,包括輸液反應、微粒危害、耐藥性和藥物耐受性增加等,每一種都對患者身體健康具有很大的威脅,而過度輸液無疑導致了這些情況的進一步惡化。
輸液反應
首先我們來說說輸液反應是什么?
輸液反應包括過敏反應、類過敏反應、熱原反應、局部刺激、溶血反應、水電解質紊亂、容量負荷等,在輸液過程中,有的患者可能同時存在以上情況中的幾個或多個。
引起輸液反應的原因往往很多,也很復雜。
可能是由于藥物因素(內毒素含量、藥物間交叉過敏、藥品熱原不合格、藥物穩定性發生變化等),可能由于輸液操作不當(進氣針過濾裝置不良、靜脈滴注速度過快),也可能由于患者自身體質狀況(虛弱、免疫失調)。
如果在患者出現輸液不良反應時不能及時發現和處理,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通常患者將表現出發冷、寒戰 、面部和四肢發紺,繼而發熱,體溫可高達40℃左右,同時可能伴有惡心、嘔吐、頭痛、頭昏、煩躁不安等癥狀。
嚴重者可有昏迷、血壓下降,出現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癥狀而導致死亡。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布的《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47個品種的風險與輸液有關,26個品種的嚴重不良反應與輸液的不合理使用有關。
微粒危害
微粒危害是指,藥液中肉眼不可見的不溶性微粒,進入人體內循環系統后不能在體內代謝,大量微粒緩慢長期疊加堆積,導致血管栓塞、靜脈炎、肉芽腫的發生。
過度輸液因為治“小病”而為患者的身體埋下了“地雷”。而注射的品種越多、療程越長,內毒素和微粒越會成倍累加,發生輸液反應的概率也會成倍增加。
耐藥性
耐藥性是指病原體對反復化學治療藥物的敏感性降低,較為常見的就是抗生素濫用導致的細菌耐藥性。
很多患者把抗生素等同為“消炎藥”,誤以為抗生素能夠醫治一切炎癥,因此在出現發燒等癥狀時,經常會主動要求醫生給自己輸抗生素。
然而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形成人體炎癥的感染源不僅有細菌,還有病毒、真菌、寄生蟲等。
在非細菌感染導致的疾病,如一般傷風、流感的治療中,抗生素是無效的,只有細菌形成的感染,抗生素醫治才有用。
過度使用抗生素將會加速耐藥細菌的形成和蔓延,使感染細菌引起的疾病治療變得困難,耐藥細菌經各種渠道傳播給其他人后,原本應該有用的抗生素也會對新的患者變得無效。
如果持續不當使用抗生素,即便不斷有新藥開發出來,也趕不上細菌變異發生耐藥性的速度。濫用抗生素尤其是注射劑,是病原體產生耐藥性的重要原因。
藥物耐受性是什么?
另一種輸液帶來的危害就是引發藥物耐受性。
當反復使用某種藥物時,患者身體對該藥物的反應性減弱,藥物的效價降低,而為了達到與原來相等的反應和藥效,就必須逐步增加用藥劑量,以維持藥效作用。
這無疑又加大了輸液反應、微粒危害和細菌耐藥性增加發生的風險。
但是,叫停輸液并不等于不能輸液。
靜脈輸液治療自1832年始用于臨床,是一種有效的疾病治療手段和臨床用藥途徑。
靜脈輸液主要適用于昏迷、急性腎功能衰竭、高血鈣、高血鉀或血鈉水平紊亂、脫水情況下無法或不宜使用口服補液、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禁食的患者,以及當某些治療性藥物僅有注射劑型時。
具體的來說,以下幾種情況必須輸液:
1.患者發生急癥,口服或者肌注不能及時治療;
2.患者因病或者自身身體問題導致消化功能差,無法吸收藥物;
3.患者處于昏迷、休克狀態;
4.某些可會對組織和血管造成傷害的藥物(如某些化療藥物)。
因此,請理解醫生的診斷,不要遇到頭疼腦熱就要求醫生進行輸液。
當生病時,和您的醫生互相配合互相信任,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