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史立臣一直在關注阿里健康,內心也真希望阿里健康在阿里巴巴重塑百貨新業態淘寶后,在醫藥、醫療健康領域有好的建樹,改變醫藥、醫療行業的種種不堪現狀。
但從阿里健康這些年來在醫藥醫療的諸多戰略舉措,感覺,阿里健康還是沒搞明白醫藥領域的一些事。
30分鐘送藥,這種玩法很多互聯網企業已經折戟沉沙,一家都沒做起來,阿里健康有什么神奇的法術能轉腐朽為神奇?
細看沒什么新意:
白天30分鐘,夜里60分鐘,送藥到家,24小時不打烊。
筆者可以肯定的是,阿里健康這個所謂的醫藥新零售一定做得半死不活,最終可能做不成。
所以,阿里健康還是早做打算,省的像在河北運作處方外流的事情一樣,投資打水漂。
為什么阿里健康所謂的“醫藥新零售”會失敗?
筆者史立臣認為:
1.藥品不是其他產品,如果半夜胃痛難耐,要么是老毛病,要么可能是胃穿孔,而老毛病的患者基本都常備常用胃藥產品,新毛病患者只能去醫院,不可能找什么阿里健康的醫藥新零售。
2.為什么所謂的醫藥快送很難發展起來?因為對于患者來說,獲得藥品的途徑實在太多了:門口到處都有藥店、還有更多數量的診所、社區衛生服務站、還有規模龐大的醫院。
患者根本就不缺獲得藥品的途徑,而且藥品需要醫生指導使用,基本上患者用藥都有相對的醫生指導和獲得途徑。
3.阿里健康的醫藥新零售內在還是淘寶思維:消費者在家,五湖四海的產品,當地沒有的產品,都可以在淘寶購買,而且消費者不需要專業人士指導就可以使用淘寶購買的產品。
但藥品不一樣啊,基本上常用藥品,本地甚至門口的藥店都可以買到,而且還有醫生或執業藥師現場指導。
淘寶上買到不對的食品可能僅僅吃壞肚子,而藥品不對,可能要命。
4.購買群體最大的中老年人,慢病主要購藥是附近的藥店和醫院。
這里注意;附近的藥店!!!
而且,他們有的是時間,這家看看,哪家問問,對各家的藥品價格熟知,他們大部分不會相信線上的東西,而且,可能一些老年人還不會用線上購藥。
所以,筆者史立臣認為,阿里健康所謂的“醫藥新零售”做得都是以前一些互聯網醫藥先驅們玩剩下的,都是經過實踐過氣的東西,很難成功。
至于阿里健康投資實體藥店,估計最終可能是投資而已,搞這種內容的“醫藥新零售”,還不如老老實實守著天貓醫藥館來的實在。
始終感覺,阿里健康是一幫不懂藥的互聯網人在做藥,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做不成事情。
現在醫藥、醫療、健康行業的機會的確很多,但阿里健康卻始終抓不住正確的機會,看來阿里健康需要重新定位和規劃在醫藥、醫療領域的戰略,否則這么折騰來折騰去,就是圖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