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機構改革開啟“大醫保”時代
1.1、國家醫保局是監管精細化的產物
醫藥行業監管由“由粗放到精細”,國家醫保局應運而生。今年 3 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種種跡象表明,國家層面對醫藥行業的監管思路正發生著“由粗放到精細”的變化,在原先醫藥、醫保、醫療分而治之的基礎上,進行更高層次的整合,將緊密相關、有正向協同效應的職能整合在一起。藥監局、衛計委、人社部均面臨整合,取而代之的是新三大機構、部門:
1)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全周期健康為中心。該部門將承接原先衛計委、深改組的職能,以及老齡、煙草控制、職業安全等工作職能,體現以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為中心,將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具體而言,包括擬定國民健康政策,協調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組織制定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監督管理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衛生應急、負責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擬訂應對人口老齡化、醫養結合政策措施等。
2)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更加專業、專注。從食藥監總局到藥監局,雖然從正部級單位調整為副部級,但藥品監管改革方向是在兩辦層面多次提出,并且基本已經貫徹實施,我們認為其將持續推進,并且剝離了食品監管職能,藥監局的人員將更加專業、專注。具體而言,新藥監局負責市場綜合監督管理,統一登記市場主體并建立信息公示和共享機制,組織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工作,承擔反壟斷統一執法,規范和維護市場秩序,組織實施質量強國戰略,負責藥品安全監管,統一管理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工作等。
3)國家醫療保障局:三保合一、三醫聯動。醫保局承接了支付職能(管理三大醫保)、定價職能(制定藥品、醫療服務的價格和收費標準,以及招標政策)、監督職能(監督醫保相關的醫療行為),體現三保合一、三醫聯動。具體而言,包括擬訂醫療保險、生育保險、醫療救助等醫療保障制度的政策、規劃、標準并組織實施,監督管理相關醫療保障基金,完善國家異地就醫管理和費用結算平臺,組織制定和調整藥品、醫療服務價格和收費標準,制定藥品和醫用耗材的招標采購政策并監督實施,監督管理納入醫保范圍內的醫療機構相關服務行為和醫療費用等。
我們認為三大醫藥監管機構調整,將不影響原先既定的政策方向,并且將使得政策推進更加順暢。
醫藥相關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緊密相關、有正向協同效應的職能整合在一起。
1.2、醫藥行業進入“大醫保”時代
原先,醫藥定價、支付、診療等環節九龍治水,政策執行嚴重滯后。自 15年起,涵蓋了醫藥行業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改革政策陸續出臺,幾乎重構了醫藥行業監管體系,但政策執行的進度差異巨大:
1)藥審、流通相關政策已全面推行。作為醫藥審批端和流通端的主管部門原食藥監總局和商務部,在過去 3 年出臺的一致性評價、MAH、臨床數據核查、化藥注冊分類改革、優先審評審批、臨床機構備案、兩票制等政策主要細則都已經較為完善,基本都已經全面推行。
2)但醫藥定價、支付、診療等方面政策明顯滯后。原先,三大醫保分屬兩個部門,醫藥的支付方完全沒有定價權。衛計委(招采、診療)、人社部(支付)、發改委(定價)三大部門無法形成合力,甚至政策出現反復。
組建醫保局實現三保合一、三醫聯動,將加速藥品定價、支付、診療行為等政策推進。國家醫保局首次實現了三大基本醫療保險的統一管理。作為醫療的主要支付方,同時參與到醫療定價和診療行為引導中,將大大提高定價、支付等政策推進的效率。
醫藥行業進入“大醫保”時代,醫療費用支出效率將明顯提升。國家醫保局作為非盈利性的國家機構,政策導向不是為了壓制行業整體增速,更多的是提高醫療費用支出的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正本清源,加速行業結構優化。
提高效率具體將體現在兩個方面:
1)提高醫療費用的性價比:即花同樣的錢,取得更好的療效。
2)提高醫療費用轉化的效率:即費用更多地流入到愿意投入研發的優質藥企。
國家醫保局正式運轉,醫藥采購政策迎來劇變
2.1、醫保局組建完成,領導背景具有“三明模式”特色
醫保局塵埃落定,新三大機構組建完成。5 月 31 日,醫保局正式掛牌,首屆領導班子確定:胡靜林任局長,施子海、陳金甫、李滔任副局長。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經于 3 月份掛牌。至此,新三大醫藥行業監管機構已經組建完成。
醫藥行業在整體平穩運行的基礎上,結構調整趨勢更加明確。國家醫保局具有明顯的福建醫保辦身影。兩者都是“三醫聯動”思路下的產物,承接了支付職能(管理三大醫保)、定價職能(制定藥品、醫療服務的價格和收費標準,以及招標政策)、監督職能(監督醫保相關的醫療行為)。福建醫保辦隸屬于福建省財政廳,歸攏了省人社、衛計、物價、民政、商務等部門醫保相關職能。同樣,國家醫保局首任局長胡靜林,曾擔任財政部副部長,并歸攏了人社部、衛計委、發改委的部分職能。
福建模式是醫保局的重要參考,但我們強調全國版醫保局不會像三明模式一樣激進,不會簡單一刀切。
地區性的經驗難以簡單地復制到全國,福建模式是在三明模式基礎上調整而來,同樣,全國情況更加復雜,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更需要戰略性地去制定政策,而非簡單地復制地方經驗。醫保局作為非盈利性的國家機構,政策導向不是壓制行業,更多是延續過去幾年的全流程改革思路,正本清源,加速行業結構優化。
我們預計,在本次醫保局人員調整到位后,各種形式的醫保支付標準、帶量采購、三保合一、按病種付費將以各種方式在全國落地。尤其在帶量采購中,付款周期將成為更重要的談判要素,未來不排除醫保提前預付,以換取更大的議價空間,藥品價格管理將更加有效。
2.2、在控費的前提下擴大保障
在控費的前提下擴大保障。根據我們梳理,自組建以來(約兩個半月時間),國家醫保局工作的開展主要圍繞控費和擴大保障兩方面展開。
控費:包括調研“三明模式”、“上海經驗”、抗癌藥降價、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帶量采購和進口替代等。其中三明模式調研的目的是解決醫保控費機制的設計問題,包括醫生薪酬機制設計、醫療和藥品費用結構調節、藥品的醫保支付標準設計和藥品招標采購競價機制設計等;抗癌藥降價則主要通過醫保準入專項談判來推行;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支持政策主要圍繞帶量采購和進口替代進行。
我們認為,醫療保障局控費方面的工作減緩醫保基金的支付壓力,讓有限的保障基金向更具臨床價值的方向流動,也為進一步擴大保障范圍奠定基礎。此外,我們認為醫保局控費政策會壓低多數制藥企業的真實毛利率水平,也部分降低凈利率水平,但降低幅度應不如毛利率水平大,主要原因是帶量采購政策會降低制藥企業的費用率水平。
擴大保障:包括推進異地結算、抗癌藥醫保準入加快以及提高城鄉居民政府補助標準。從擴大保障的動作來看,醫保局的政策推進并不能簡單理解為控費。控費不是目的,壓制醫藥產業的發展更不是目的;控費是手段,控費的作用是為擴大保障騰出更多支付的空間。
圍繞醫保擴大保障的思路,我們認為未來制藥行業兩大趨勢會更加明確:
①仿制藥廠家在質量升級的基礎上必須保障持續的成本優勢,先發優勢(搶占過期原研份額)、原料藥控制和規模化工藝改進是核心競爭力,仿制藥行業大洗牌的進程將會明顯加快;
②藥企對創新藥的研發投入會持續擴大,國產創新藥未來銷售放量的速度預期會加快,但預期的銷售峰值可能會降低,而臨床價值優勢不明顯的產品銷售峰值會進一步降低。
結論:我們認為,醫保局近期動作表明未來藥企控費壓力會加大,但控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控費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滿足臨床需求,擴大醫療保障。醫藥產業收入增長在醫保籌資約束下保持穩健較快增長(高于 GDP 增速),醫藥產業凈利潤增速可能會在控費壓力下低于收入增速。
國務院機構改革開啟“大醫保”時代
1.1、國家醫保局是監管精細化的產物
醫藥行業監管由“由粗放到精細”,國家醫保局應運而生。今年 3 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種種跡象表明,國家層面對醫藥行業的監管思路正發生著“由粗放到精細”的變化,在原先醫藥、醫保、醫療分而治之的基礎上,進行更高層次的整合,將緊密相關、有正向協同效應的職能整合在一起。藥監局、衛計委、人社部均面臨整合,取而代之的是新三大機構、部門:
1)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全周期健康為中心。該部門將承接原先衛計委、深改組的職能,以及老齡、煙草控制、職業安全等工作職能,體現以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為中心,將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具體而言,包括擬定國民健康政策,協調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組織制定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監督管理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衛生應急、負責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擬訂應對人口老齡化、醫養結合政策措施等。
2)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更加專業、專注。從食藥監總局到藥監局,雖然從正部級單位調整為副部級,但藥品監管改革方向是在兩辦層面多次提出,并且基本已經貫徹實施,我們認為其將持續推進,并且剝離了食品監管職能,藥監局的人員將更加專業、專注。具體而言,新藥監局負責市場綜合監督管理,統一登記市場主體并建立信息公示和共享機制,組織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工作,承擔反壟斷統一執法,規范和維護市場秩序,組織實施質量強國戰略,負責藥品安全監管,統一管理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工作等。
3)國家醫療保障局:三保合一、三醫聯動。醫保局承接了支付職能(管理三大醫保)、定價職能(制定藥品、醫療服務的價格和收費標準,以及招標政策)、監督職能(監督醫保相關的醫療行為),體現三保合一、三醫聯動。具體而言,包括擬訂醫療保險、生育保險、醫療救助等醫療保障制度的政策、規劃、標準并組織實施,監督管理相關醫療保障基金,完善國家異地就醫管理和費用結算平臺,組織制定和調整藥品、醫療服務價格和收費標準,制定藥品和醫用耗材的招標采購政策并監督實施,監督管理納入醫保范圍內的醫療機構相關服務行為和醫療費用等。
我們認為三大醫藥監管機構調整,將不影響原先既定的政策方向,并且將使得政策推進更加順暢。
醫藥相關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緊密相關、有正向協同效應的職能整合在一起。
1.2、醫藥行業進入“大醫保”時代
原先,醫藥定價、支付、診療等環節九龍治水,政策執行嚴重滯后。自 15年起,涵蓋了醫藥行業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改革政策陸續出臺,幾乎重構了醫藥行業監管體系,但政策執行的進度差異巨大:
1)藥審、流通相關政策已全面推行。作為醫藥審批端和流通端的主管部門原食藥監總局和商務部,在過去 3 年出臺的一致性評價、MAH、臨床數據核查、化藥注冊分類改革、優先審評審批、臨床機構備案、兩票制等政策主要細則都已經較為完善,基本都已經全面推行。
2)但醫藥定價、支付、診療等方面政策明顯滯后。原先,三大醫保分屬兩個部門,醫藥的支付方完全沒有定價權。衛計委(招采、診療)、人社部(支付)、發改委(定價)三大部門無法形成合力,甚至政策出現反復。
組建醫保局實現三保合一、三醫聯動,將加速藥品定價、支付、診療行為等政策推進。國家醫保局首次實現了三大基本醫療保險的統一管理。作為醫療的主要支付方,同時參與到醫療定價和診療行為引導中,將大大提高定價、支付等政策推進的效率。
醫藥行業進入“大醫保”時代,醫療費用支出效率將明顯提升。國家醫保局作為非盈利性的國家機構,政策導向不是為了壓制行業整體增速,更多的是提高醫療費用支出的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正本清源,加速行業結構優化。
提高效率具體將體現在兩個方面:
1)提高醫療費用的性價比:即花同樣的錢,取得更好的療效。
2)提高醫療費用轉化的效率:即費用更多地流入到愿意投入研發的優質藥
企。
國家醫保局正式運轉,醫藥采購政策迎來劇變
2.1、醫保局組建完成,領導背景具有“三明模式”特色
醫保局塵埃落定,新三大機構組建完成。5 月 31 日,醫保局正式掛牌,首屆領導班子確定:胡靜林任局長,施子海、陳金甫、李滔任副局長。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經于 3 月份掛牌。至此,新三大醫藥行業監管機構已經組建完成。
醫藥行業在整體平穩運行的基礎上,結構調整趨勢更加明確。國家醫保局具有明顯的福建醫保辦身影。兩者都是“三醫聯動”思路下的產物,承接了支付職能(管理三大醫保)、定價職能(制定藥品、醫療服務的價格和收費標準,以及招標政策)、監督職能(監督醫保相關的醫療行為)。福建醫保辦隸屬于福建省財政廳,歸攏了省人社、衛計、物價、民政、商務等部門醫保相關職能。同樣,國家醫保局首任局長胡靜林,曾擔任財政部副部長,并歸攏了人社部、衛計委、發改委的部分職能。
福建模式是醫保局的重要參考,但我們強調全國版醫保局不會像三明模式一樣激進,不會簡單一刀切。
地區性的經驗難以簡單地復制到全國,福建模式是在三明模式基礎上調整而來,同樣,全國情況更加復雜,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更需要戰略性地去制定政策,而非簡單地復制地方經驗。醫保局作為非盈利性的國家機構,政策導向不是壓制行業,更多是延續過去幾年的全流程改革思路,正本清源,加速行業結構優化。
我們預計,在本次醫保局人員調整到位后,各種形式的醫保支付標準、帶量采購、三保合一、按病種付費將以各種方式在全國落地。尤其在帶量采購中,付款周期將成為更重要的談判要素,未來不排除醫保提前預付,以換取更大的議價空間,藥品價格管理將更加有效。
2.2、在控費的前提下擴大保障
在控費的前提下擴大保障。根據我們梳理,自組建以來(約兩個半月時間),國家醫保局工作的開展主要圍繞控費和擴大保障兩方面展開。
控費:包括調研“三明模式”、“上海經驗”、抗癌藥降價、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帶量采購和進口替代等。其中三明模式調研的目的是解決醫保控費機制的設計問題,包括醫生薪酬機制設計、醫療和藥品費用結構調節、藥品的醫保支付標準設計和藥品招標采購競價機制設計等;抗癌藥降價則主要通過醫保準入專項談判來推行;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支持政策主要圍繞帶量采購和進口替代進行。
我們認為,醫療保障局控費方面的工作減緩醫保基金的支付壓力,讓有限的保障基金向更具臨床價值的方向流動,也為進一步擴大保障范圍奠定基礎。此外,我們認為醫保局控費政策會壓低多數制藥企業的真實毛利率水平,也部分降低凈利率水平,但降低幅度應不如毛利率水平大,主要原因是帶量采購政策會降低制藥企業的費用率水平。
擴大保障:包括推進異地結算、抗癌藥醫保準入加快以及提高城鄉居民政府補助標準。從擴大保障的動作來看,醫保局的政策推進并不能簡單理解為控費。控費不是目的,壓制醫藥產業的發展更不是目的;控費是手段,控費的作用是為擴大保障騰出更多支付的空間。
圍繞醫保擴大保障的思路,我們認為未來制藥行業兩大趨勢會更加明確:
①仿制藥廠家在質量升級的基礎上必須保障持續的成本優勢,先發優勢(搶占過期原研份額)、原料藥控制和規模化工藝改進是核心競爭力,仿制藥行業大洗牌的進程將會明顯加快;
②藥企對創新藥的研發投入會持續擴大,國產創新藥未來銷售放量的速度預期會加快,但預期的銷售峰值可能會降低,而臨床價值優勢不明顯的產品銷售峰值會進一步降低。
結論:我們認為,醫保局近期動作表明未來藥企控費壓力會加大,但控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控費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滿足臨床需求,擴大醫療保障。醫藥產業收入增長在醫保籌資約束下保持穩健較快增長(高于 GDP 增速),醫藥產業凈利潤增速可能會在控費壓力下低于收入增速。
制藥市場結構分化加劇,具體業績成長速度將體現為:創新藥企>仿創結合藥企>優質仿制藥企(以一致性評價能力)>其他藥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