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透藥療法是將一些新鮮藥材搗爛或者將藥物干品研成細末后,用水、醋、蜂蜜、酒等介質調勻之后通過低溫破壁納米技術萃取藥物小離子敷貼在穴位之上,通過脈沖刺激穴位達到治療目的的治療方法。療法以其應用范圍廣、治法簡便、經濟實用、效果可靠、不良反應副作用少而成為生活中常見的外治方法。
透藥療法借助各種藥物不同的性能,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使藥性經敷貼物在皮膚表面箍集圍聚和透皮吸收,起到調理陰陽平衡、調和氣血的作用,還可在局部起到收斂作用,阻止此處的毒邪之氣進一步擴散, 其作用機制有如下兩點:
① 刺激穴位
中醫穴位也稱為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人體穴位是疾病的反應點,也是治病的關鍵部位。人體的經絡和腧穴是密切相連的,腧穴通過經絡與臟腑相互聯系,所以可以通過刺激穴位輔助治療相應的臟腑疾病。
② 吸藥物
將藥物敷貼與穴位之上,藥物的藥性可以通過人體的肌膚腠理,滲透到皮下組織,積聚在局部,使藥性發揮作用,從而改善氣血的運行,糾正體內陰陽的偏盛偏衰,對五張流放起到調理作用,祛除病氣,增強免疫力。除此之外,根據藥物不同的歸經,藥性還可通過經絡傳導到不同的內臟,對經期失調的臟腑起到調理作用。因此清代名醫徐大椿曾提出:‘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藥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而且,現代研究也表明,當把藥物敷貼在人體特定的穴位上時,適用范圍:
小兒腹瀉、小兒百日咳、小兒急性扁桃體炎、小兒低熱、小兒疳積、小兒腹脹、小兒厭食、小兒驚厥、夜啼、小兒遺尿、小兒肥胖、 尿頻、跌打扭傷 軟組織挫傷。穴位處的皮膚、神經、淋巴、血管、以及組織結構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